媒体邑大
首页 -> 媒体邑大 -> 正文

【江门日报】三十载耕耘筑侨乡研究高地 第六届“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侨乡研究”研讨会暨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创设30周年纪念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5-01-03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点击数:次

江门日报讯 (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江逸轩) 2024年12月28日,第六届“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侨乡研究”研讨会暨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创设30周年纪念会在五邑大学举行。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李明欢,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五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文华,五邑大学原校长张运华,以及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出席研讨会。

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在30年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中国侨乡研究未来方向和路径。

陈文华在致辞中指出,侨文化学科立足侨乡,在服务侨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学科及其平台的茁壮成长,更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文化战略上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江门成为全国侨乡研究高地。他希望将“侨乡文化与遗产”和“区域国别学”两个学科紧密结合,凝聚全校文科力量,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培育学科核心竞争力,致力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项目和学科,促进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新贡献。

张运华作了题为“‘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研究30年”的报告。他介绍,1994年5月4日,五邑大学成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由此诞生,由最初的校内各学系人文社科学者组成的“兴趣共同体”,发展成为学校重点扶持方向、重点扶持学科,再到广东省重点学科,如今已获批成为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省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多个重要科研平台,并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新兴交叉学科“侨乡文化与遗产”,在支撑学校“侨校”特色、奠定文化底色、服务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涉侨文化项目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会上,专家学者们就侨乡文化研究学术经验与未来方向、华侨华人研究与区域国别学、各地侨乡文化研究的学术成就与工作重点、侨乡研究的理论思考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各地学者一致肯定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在全国侨乡研究和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中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希望“三十而立”能成为该学科发展的新起点、新契机。

专家声音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

横览地区差异 纵析历史变迁

侨乡研究主要聚焦于华侨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从可见的层面来看,华侨在体育、建筑、语言、习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以建筑为例,江门地区的华侨建筑独具特色,将中西建筑文化精妙融合,彰显出当地群众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并成为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而在看不见的层面,思想理念的传承更为深远。诸如热爱祖国、情系故里的家国情怀,以及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拼搏意识等,这些思想理念在侨乡默默传承,深刻影响并融入当地群众的行为举止,沉淀为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在比较视野下,侨乡研究涵盖了不同侨乡之间的对比。在横向比较方面,同处于广府地区的江门、潮汕和梅州,其侨乡文化因族群文化底色和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点。例如,客家地区的人们来到江门,会被碉楼、赤坎古镇、梅家大院等在他们当地并不存在的侨乡元素所震撼,这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差异。

从纵向比较来看,我们会探究侨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变化。过去,江门以农业文明为底色,侨民先辈的乡土观念浓厚,致富后纷纷返乡建房,留下众多碉楼与洋楼,寻根祭祖也成了他们重要的情感寄托。而如今,海外华侨华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倾向于在城市购房,虽然仍保留着返乡祭祖的传统,但乡土关系已逐渐淡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江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侨乡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变异脉络,从而完整地呈现侨乡的历史变迁。

在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中,侨乡与海外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过去主要是侨乡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如今则是双向互动。早期赴海外创业的侨民先辈,带回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侨乡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现在,大量海外华侨华人返乡投资建设,国内的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向海外输出,这充分体现了侨乡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多元表现形式。

鉴于不同侨乡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经验和侨情,充分发挥侨力成为每个侨乡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发研究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借助文化纽带,紧密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不断强化他们与家乡的联系,凝聚侨力,促进侨乡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谭金花:

拓宽视野与构建理论体系

在学术研究领域,比较研究的前提是对象处于同一类别或同一系列之中。通过对比,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江门作为侨乡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能洞察其他侨乡的显著特点,进而探寻出侨乡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而这恰恰是比较研究的核心价值与意义所在,这为我们深入理解侨乡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提供了关键路径。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边界,显得尤为必要且意义非凡。以国际视角审视,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侨乡,诸如侨民归乡投身家乡建设等现象屡见不鲜,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共性与差异。当我们将研究的视野拓展至全球侨乡的宏大版图时,便能以更客观、全面且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全球侨乡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规律,获取更为深刻、系统的认知,为江门侨乡研究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活力。

五邑大学在侨乡比较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凭借早期的积极探索与深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更广泛范围内的侨乡研究工作。在研究进程中,众多专家学者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涵盖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以往,五邑地区的侨乡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学、遗产学、建筑学等方面,如今也逐渐向社会学和人类学方向拓展。当我们深入研究侨乡的历史文化后,必然会进一步关注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而不同学科提供的独特研究视角能为这一探索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助力。

侨乡研究,从本质上讲,需要我们秉持更加严谨的学术精神,立足于坚实的学理基础之上,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构建一个完备、系统的侨乡理论体系。在过去,调研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侨乡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侨乡的对比分析,我们能挖掘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这些规律正是构建侨乡文化理论的基石。调研、比较研究、理论总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扎实做好各环节工作,不断完善研究方法和内容,为侨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