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4年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在江门落下帷幕。围绕“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的主题,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环境质谱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挑战与未来趋势,着眼促进中国质谱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环境新污染物的防治。过去的三天时间里,大会举行了2场大会报告、14场分会报告,交流了160多个学术和技术报告,展示了30多个学术墙报。
10月25至28日,2024年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在江门举行。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据介绍,本次大会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五邑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汉青,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理事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环境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等知名专家及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的优秀质谱专家和研究生代表等300余人参会。
大会增进了广大质谱科学工作者及质谱相关从业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本次会议采用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同时开设了青年论坛、研究生论坛、质谱厂商展品展示和学术墙报展示,进一步推动了质谱技术在解决环境及相关领域热点科学问题的研究,为全面展示质谱和环境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也增进了广大质谱科学工作者及质谱相关从业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会议主题包括质谱环境分析新技术、质谱环境分析新装置、环境样品质谱分析中的前处理技术、污染物环境效应及健康风险、环境新污染物的质谱分析与控制技术、质谱技术与食品安全、质谱成像与环境毒理等。
大会同时开设了青年论坛、研究生论坛、质谱厂商展品展示和学术墙报展示。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汉青做了“水中DOM的光谱-质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团队正致力于突破线性独立模型固有局限性及现存手段无法快速同时检测DOM主要成分的限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春英以“纳米生物界面与体内转化过程”为题,总结了纳米-冠蛋白研究的瓶颈问题,揭示了纳米颗粒在体内转化的可能机制;还有来自复旦大学化学系的研究员乔亮作了“微生物和微生物群落质谱分析新方法”的主题报告,来自五邑大学的副教授杨涛作了“光化学氧化体系对新污染物控制机制研究”的主题报告等。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汉青作有关质谱技术新发展的主题报告。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大会开幕式上,方向表示,质谱技术具有“3S+3A”的全部特征,在环境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污染物监测方面不可替代。本次大会关注了质谱环境分析新技术与新装置、新污染物的质谱分析与控制技术、质谱技术与食品安全等8个主题,开设了14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他们有信心共同推动质谱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为构建美丽的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五邑大学党委书记栾天罡表示,本次质谱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推动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和质谱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五